「海洋公约计划」 12月11日开展在即 ,打破秩序,重建「公约」!
在设限的场景里,规则是一种「禁忌」——
“不许在展厅里奔跑”、“不许大声喧哗”、“不许1.2m以下的儿童入内”...
打破秩序,重建「公约」
TCCAkids艺术节向你发起挑战!
一群澄澈的孩子,与12位特邀艺术家联合共创,
在有限的空间和传播介质中,探索未知、捕捉灵感,
展览常有,「无序」难得,
敬请莅临,由孩子书写「公约」 的——
第二届TCCAkids艺术节!!
「海洋公约计划」 开展在即
展览时间:2021.12.11-2022.3.20
联合主办:厦门市海洋发展局 | TCCA儿童美术馆
展览地点:红顶艺术社区 · TCCA儿童美术馆
「公约」什么的,孩子说了才算
“ 在这里,孩子是「公约」的主人 ”
本次TCCAkids艺术节,由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和TCCA儿童美术馆联合主办,在2021厦门国际海洋周“人海和谐,携手共筑蓝色发展新十年”的主题之下,从对孩子关于“美”的教育着手,奠定人类与海洋和谐共处关系的新纪元。
第二届TCCAkids艺术节以「海洋公约计划」为主题。概念里,「公约」常常特指人、国家,与不同的参与者之间,需要共同遵守的约定。希望抛除“海洋公约”所具备的特殊政治性,TCCAkids艺术节向来到展厅的每一位18岁及以下的伙伴发出邀请,共同签署属于我们的“公约”:每一位来到展厅的儿童都是平等的“海洋小公民”,每位公民都可以建立一条规则;并参与“海洋议会”的投票将规则留在展厅当中;每两周为一期,被投选的规则将经颁布并严格执行。
除此之外,展览中还预留了“公民”们可以现场创作的空间与作品,大家可以自行组建团体,或是独立完成创作或对作品的改造。
WHY KIDS?
“ 如果说人类有100种能力,那么孩子就有100种能力的可能性。 ”
TCCAkids艺术节专注对孩子的美学教育,希望通过连接广泛的群体——艺术家、教育者、社区工作者,家庭以及孩子,将众多优质的美育资源带到孩子们的面前。我们邀请艺术家与孩子们面对面,大开脑洞、天马行空地展开想象,与艺术家共同创作,将脑海中的蓝图和想象,变成真正的作品和实物予以呈现。
珍贵的想象与活力
“ 人类一定具有天然的想象力 ”
由TCCA邀请,多位来自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及海外艺术院校留学归国背景,参与本次项目的艺术家们,毫不掩饰对孩子们灵感的珍爱——从孩子的视野里,我们看见了极致的情景,和再造世界的极大空间。
加拿大华裔青年艺术家 葛蔓(GEVJON GE)
“ 孩子们每一次的摆放都包裹着源于本心而我们无法洞察的想象力,图像如影,呈现痕迹,呼应宇宙原初的生命力。”
善于运用传统绘画综合材料以及新媒体科技艺术的葛蔓,与孩子们共同完成了名为《THE CUBE》的像素画:一格像素是一朵浪花,6个面一共6个色彩,由来到展厅的孩子们互动拼贴,「积硅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不同的人对像素格的拼贴变换为不同的作品,一朵朵浪花组成了变幻莫测的海洋。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需要上千万年,这一朵浪花在孩子的世界里,只需要两秒。葛蔓带着孩子们,或许是孩子们带着她,攫住那股簇新的、勇立潮头的浪花,组成海洋,一同奔涌向前。
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研究生 朴多喜(PARK DAHEE)
“ 如果艺术家是风,那孩子们就是大海。”
与其说是一起创作,不如说艺术家朴多喜打算与孩子们一起玩耍。她不介意孩子们在材料上打滚,甚至弄得一团糟。对她来说,一起玩耍的“愉快”感受,才产生了一起创作的“动机”。这样的包容带来的创想和活力,为她与孩子共创的作品,带来更多元的可能与路径。
遇见一片海时,我们如何捕捉住浪花?当展厅不允许触碰展品,我们能摆脱触觉的局限,更好地理解它(作品)吗?朴多喜和孩子们运用了丰富的特殊材料,通过“触摸”感知的《海浪爷爷》会告诉我们答案。
中央美院实验艺术研究生 蒋金伶
“ 艺术家其实和孩子们一样,是保持着探索欲和好奇心的大孩子。”
艺术家蒋金伶最喜爱的海洋生物,是拥有三颗心脏、两套记忆系统、一个主脑和八个副脑,八个可以自己独立思考的足腕,会用一种奇特的视觉语言和同类交流的章鱼。由于突发疫情无法离京,她选择以命题的方式,让孩子们画出自己想象出的章鱼。“小组里一个对章鱼很有研究的孩子:郑骁允。他对章鱼的习性了解的一点不比我少,《飞游》这件作品我以他画的章鱼在空中游走的造型为基础展开了后续创作。他画面里这条章鱼感觉并不是游走在太阳周围,而是捉住了太阳,这是很有意思的表达。”
设限的命题并不限制孩子们对海洋生物的想象力,这些有生命力、有趣味性、有情感共鸣、合理的、不合理的,在命题和脑力交融中,于画布上焕发奇彩。
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社会性艺术工作室 赵祎彤
“ 哪有什么小孩,只有没长起来的小个儿。 ”
“画出人与海洋的关系”,是赵祎彤给孩子的命题。关系,我们一般联想到,与父母彼此的呵护与血脉,与朋友之间的默契与关爱,与爱人之间的悸动与亲密。那么人与大海之间的链接在哪呢?
赵祎彤从孩子们身上找到了“出乎意料”的答案——在浩瀚的水面上漂浮的穿着泳裤的人和一条鲨鱼,家里的妈妈和一条从鱼缸里跳出来的被她保护的鱼,小女孩儿和长在她胸口上的鱼……“可能他们没办法完全理解我的话,但对小朋友来说语言理解上存在的空白,正是可以展现他们每个人不同之处的地方。”
中央美院实验艺术研究生 吕良
“ 他们的想象不需要符合现实逻辑。 ”
在传播手法不断革新的今日,艺术家吕良选择的共创媒介是中国皮影。
传统皮影需要手艺人手指灵活操作的同时,嘴上说、念、打、唱,脚下制动锣鼓,可谓万千惊叹声连连,动静掌控全在绕指间。沿袭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在吕良的一步步激发和引导下,孩子们动手制作自己的皮影道具,并将在美术馆通过现场表演的方式,为我们讲述《拯救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小故事。每一个皮影造型背后,都是孩子们对海洋的一次情感表达。
“其中有一个小女孩的故事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她的故事非常完整,叙事也非常流畅。但是她的故事内容极其荒诞,特别像是一个可能会发生的梦境,她在故事中提到自己的妈妈、钻石、巨浪、小动物、皇冠,这东西像是某些来自内心深处的情感暗示。她可以如此流畅的把这些意象表达出来,我感到非常惊讶。”
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士 邹雅琦
“ 我们一起很舒服的面对生与死,连勇气都不需要用一点。”
彼时五岁的艺术家邹雅琦不认识「死亡」,直到心爱的长辈去世。而今长大的她决定通过艺术的形式,告诉孩子们如何正确面对「死亡」。
她与孩子们一同创造了拥有蹦床和奶灰蓝色的毛茸茸柱子的模拟家园,宛如走进模拟太空舱般惬意地的体验,让一切不再讳莫如深,重塑「死亡」看似沉重严肃的边界感。因为死亡虽是人类自然的终点,但爱是永恒。
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 谢宗秀
“ 我们运用了剩下的材料重新改造了装置,反而让整个装置变得更完整了。 ”
「共同创作」对艺术家谢宗秀和共创小艺术家Sunny来说,是一次平等的交流。尽管他们一个是来自沙漠草原的“野生”孩子,一个是临海而居的细腻少年,却不约而同地沉溺于大海的声音。这样的声音也许是相对遥远的、不断重复的,凝聚着无法言说的神秘生命力。
如何捕捉这样的神秘,又如何将这样“抽象”的存在具体地呈现给观众?她们选择不再定义这份神秘,从海螺的结构入手,利用通风管道加强空间中的白噪音,模拟出一套别样的听觉系统,让被异化的日常声音如海洋般多变有趣。
然而艺术创作,往往充满风险、颠覆、不确定性和随意应变,在作品意外遭到破坏后,谢宗秀和Sunny调整了思路,将挑战看作新机遇,在空间中创造出了更多可能,反而更增添了作品多维度的互动性。
“从事艺术创作十分需要了解自己的目标和策略,同时愿意接受创作过程中出现的不理想,这是每个孩子成为真正艺术家的必经之路。”
更多作品敬请莅临现场观赏
“海洋公约计划”12月11日开幕,我们不见不散~